人民币国际化:布局与突破之道

发布:2012-10-16 编辑:2012-10-16
  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和中国企业“走出去”步伐的加快,人民币国际化的路线图也随之展开。而与大多数发达国家的资本流出不同,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,正面临着一个基本的事实,即在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要成为一


  随着中国经济全球化和中国企业“走出去”步伐的加快,人民币国际化的路线图也随之展开。而与大多数发达国家的资本流出不同,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,正面临着一个基本的事实,即在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下要成为一个资本输出国,这就需要我们对于本国货币的国际化路线做出更为周密的制度安排,这个安排既包括人民币可兑换的节奏把握、离岸金融市场的选择与建立,也包括在国际金融体系重建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推进国内的金融改革。近期,“2011·中国金融40人年会”在北京金融街(000402)隆重举行,与会嘉宾围绕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。

  中国金融40人论坛成员、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,中国银行(601988)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河南监管局局长李伏安,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白重恩,中国国际金融公司研究部联席主管黄海洲,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,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,中国金融40人论坛特邀研究员、瑞穗证券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,中银国际证券董事总经理程漫江等参与了本次年会的圆桌讨论。经主办方许可,继上期之后,本报本期继续刊发此次研讨会有关内容,以飨读者。

  人民币国际化与可兑换

  从中国自身角度出发,人民币国际化实际上是进一步推进开放。

  主持人:当前,美元地位动摇,国际货币体系面临重建,人民币国际化变得越来越重要。人民币国际化应如何推进?

  李伏安:人民币国际化必须同我们的经济需求和经济全球化同步,只要中国经济渗透到的地方,人民币都要跟上。随着中国投资“走出去”的步伐加快,中国经济主导地位和影响力逐步确立,人民币也必须跟着走出去。现在应该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机遇,所有有利于人民币走出去的政策都应该出台,都应该鼓励。

  沈建光:资本管制逐渐开放、人民币境外流通,是人民币可兑换的两个支柱,二者同时进行且相互支持、相互促进,这对于最后达到人民币可兑换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。当然,这两个支柱下面还需要更广泛的金融市场支持,如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与利率市场管制的开放,都是非常重要的配套工程。以上四个方面,应同时进行。

  从这四个方面来看,人民币可兑换的进程已经很快了。FDI的管制已基本放开, QFII、QDII进展也很快,债券方面也越来越开放,包括香港发行的人民币债券回流,实际上很多口径均已打开。现在人民币在香港市场已经相当于硬通货,就要看怎么把人民币运作流通到海外。

  从目前的进展来看,要在“十二五”末期达到人民币可兑换,是很有可能的。当然最后是否做到,还要看政策制定者的考虑,主要是对热钱流入的担心。但现在包括IMF的态度都已有所改变,在货币可兑换的情况下,开始允许发展中国家采取手段对短期资本进行控制。这对于我们大力推进其它方面管制的开放,留了最后一道杀手锏,万一失控,可以增强对短期资本流动的控制,以很好地控制风险。

  黄海洲:中国若要建立一个政策框架,可能有必要考虑一些问题。第一,全球通胀水平是否会继续上升,发达国家是否会允许通胀水平进一步上升?第二,发达国家是否会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?怎样可以做得更好?第三,资本管制哪些是允许甚至鼓励的,哪些是不必要的?

  这对于中国还有很多方面的意义:从中国自身角度出发,人民币国际化实际上是进一步推进开放,但有些发达国家或发达市场正在往回退,大家最后可能会在中间带相遇。这个中间带在哪里很关键,因为这事关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和中国发展的大战略。与人民币国际化相关的是资本市场的具体操作,也是值得在这个框架下进行研究的。比如A股、B股和H股的定价、发行机制不一样,市场反应也不一样。人民币国际化对此有何影响,也是值得考虑的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