宏观经济

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得失

来源: 《中国外汇》2017年第19期 作者:王家强 编辑:孙艳芳
金融监管的宽严、货币政策的松紧,可以形成各种组合,用以应对不同的经济周期。随着经济逐步复苏,“严监管+紧货币”将可能成为新的选择。

十年前,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并不断发酵,最终演变为雷曼倒闭后的全球金融危机。十年过去了,世界各国都做了些什么,又有哪些得与失,下一轮危机隐患是否依旧?掩卷反思,对于迄今仍然处于疲弱复苏和风险四伏的世界经济而言,我们依然需要保持警醒。

各国的危机应对政策主要基于以下两个角度:找到危机爆发的原因,为预防再次发生类似危机,对症下药深度治理;为应对危机影响,实施反危机政策。各类措施可概括为三类:一是宏观政策的逆周期操作。危机爆发后,全球经济衰退,金融市场动荡,各国纷纷在财政政策、货币政策上推出大规模救市措施,以维护经济发展与金融稳定。二是金融治理秩序的整顿。针对引发危机的全球失衡因素和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性,以及全球金融监管规则、各国金融监管政策及执行的漏洞等,开展国际政策协调,改革不适应经济金融新格局的治理体系。三是全面深化结构性改革。许多国家之所以被危机传染并蒙受了巨大损失,源于其自身经济模式、劳动力市场、公共财政和行政效率等方面的结构性矛盾。要摆脱困境、提升抗风险能力,就必须忍痛实施内部解剖,以求新生。

世界各国的危机应对之策有得有失,直至今天,许多深层次问题依然没有解决。各类威胁金融稳定的矛盾仍在积累,值得反思的层面很多,从宏观的国际货币体系到微观的金融产品,从全球经济失衡到评级机构的道德风险,不一而足。结合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局面,回顾和探讨十年来的经验教训和启示,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是非常值得探讨的两个角度。

货币政策的放松与收紧

本文是付费内容,请先 登录数字阅读账户订阅数字杂志
数字杂志阅读
您尚未登陆
登陆 注册
本期